David Darling是一位美國大提琴家 演出的風格與作品流露出濃厚的人文情感
最早認識他 是從他與挪威鋼琴家Ketil Bjonstad的合作錄音
他們也曾來台表演過 David Darling對台灣有著特殊的情感
幾年前 他曾遠赴台東霧鹿部落錄下一張大提琴與布農古調相遇的錄音
當年我知道他與霧鹿布農的這張錄音計劃時 心中的興奮與迫不及待是難以言明的
在所有原住民音樂的複音音樂中 布農古調飽滿和諧的三和絃無疑獨樹一格
55 31 1 1 --55 15 1 1 --(斜體藍色1是1點Do)
簡單如此的三和絃 布農族人唱來卻是劇力萬均 特殊的音色與共鳴讓和聲閃耀著金屬光澤
莊春榮老師曾在擷取各族古調的合唱作品”山海歡唱”中 用了上述旋律4小節
在聽過那麼多合唱團現場演唱山海歡唱中
我只在一位也對原住民音樂下過苦功的合唱老師帶的團中 聽到近似來自部落的聲響
當然當年 那個合唱團幾乎是全部的團員都一起為此努力過…有共同的理解 認知
為什麼布農的音樂如此unique?
我曾經做過一些推論 我認為與”山”脫不了關係..
布農居住在高山 是打獵的民族
想像一群族人入山打獵 以山區的地理環境來說
族人以上下垂直排列的機會一定比水平排列的機會來的多
在高處的可能是地位比較高或體力比較好 可以發出頻率較高的聲音 而後依序為之
另外一個可能是”回音” 一人先唱出So 之後再唱Mi 而之前的So透過山谷回音
在族人唱Mi時回傳 而構成不錯的和聲效果
族人發現如此的聲響動人 因此便加以模仿..
這兩個跟山有關的推論 其實也適用於同居住於高山鄒族的古謠
我們一般人 可能都需受過訓練 再加上讀譜才有辦法唱出和諧的和聲
但布農族人的古調是完全不靠記譜的 只單憑祖先的傳承與天賦!
談布農族的音樂不得不談1952年 日籍學者黑澤將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到UNESCO
引起世人讚嘆的這段故事
Pasibutbut就是俗稱的八部合音 其實不只八部 八部的由來可能是誤譯自Pasibutbut的pa but
雖然八部合音這個稱法無法正確反映此曲在布農社會的意義與重要性(祈禱小米豐收..)
但在音樂內涵上倒是某種程度表達了這段音樂的繁複
由成年男子 彼此在腰際間牽手圍圓 並以逆時針方向緩步繞圓
由族人從低音開始 相互以半音階 甚至比半音階更小的scale緩緩爬升
而交織成極為特殊的和聲效果 Pasibutbut唱的好壞關係到來年小米的豐收與否
其實我們說半音階 微音階 三和絃 都是用西方的音樂理論來看
以口傳為主的原住民文化 這些音樂並沒有我們所說的”譜”
因為如此 可以每一次唱都不一樣 感覺不同 感動就不同! 這也是一種迷人之處…
原住民都是能歌善舞的嗎? 其實聽過布農的古謠就知道
如此的音樂需要很敏銳與專注的聽覺 所以布農也是原住民中少數祭典裡不見舞蹈的一族
David Darling在當年的那張唱片 展現了他對不同文化的尊重
他扮演了一個旁觀者的角色 彷彿是受邀參加布農族的祭典
大提琴的琴音客觀 虛心 一面欣賞著布農的天籟
就像我若和園區的朋友一起唱歌時 就會自動減低音量…
一方面是相形漸拙… 一方面當然是想好好聽聽動人的聲音
在更早之前 滾石幫郭英男發行的那張circle of life 就顯得喧賓奪主
最近在網路上遇到的新朋友 和生活中遇到的舊朋友新體驗
讓我有加速原住民文章撰寫的動力
我不是什麼專業的民族學者 更不是什麼音樂專家
所以我不會寫一些自己都不懂的學術文章
我嘗試從身邊的故事取材 並提供自己的一些心得
下一篇應該是鄒族 因為有故事可講…從那個努力的漢人合唱團說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