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的豐年祭 每年的七八月份由南到北 從台東到花蓮舉行
為什麼是由南往北? 主要因為稻米收穫的時間就是隨著時間由南往北
母系社會的阿美族 豐年祭反而是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祭儀
不同於現今所看到簡化到只剩吸引觀光客的樂舞
事實上 Ilisin是包含一連串祭儀及戰技活動訓練的過程
核心則是構成Amis社會主幹的年齡階級
年輕男性必須經過這些訓練過程才得以進階
有個神話描述阿美族之所以需要接受這些戰技訓練
主要為了對抗神話中刀槍不入的巨人 進而演變至今日的儀式
之前台灣兩大知名十項好手 李福恩 古金水皆為Amis不知是否和血液中傳承自祖先的這些戰技訓練有關?!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只剩樂舞部份
事實上 與海洋息息相關的阿美族 其樂舞甚是振奮人心!
不管是音樂或舞蹈 甚至有反過來”侵略”他族樂舞的現象
音樂除了之前說的五聲音階之外 最大的特色是”應答” (Call and Response)
還記的多年前的手機廣告嗎? 領唱者發聲 之後全體跟著應和
同樣位在東海岸的卑南族 雙方有些古調不免互相影響 乍聽極相似
但阿美族人天性樂觀開朗 也反映在音樂上 所以旋律的走向是上行音階
如 5 56 5 1 3 32 1 (後方藍色字體皆為上加一點)
而卑南族人天性嚴謹 且以較少人口要在東部生存且稱王 豈可放縱?
所以旋律最後通常在感覺要進一步開展時以下行音階收尾
如 5 56 5 3 3 32 1
豐年祭的舞蹈則是大開大闔 充滿力量 一如太平洋永不停歇的海浪
Amis的樂舞極易吸引目光 我曾在電視看到新聞轉播
明明是泰雅的活動 也穿著泰雅的服裝 但跳的卻是Amis的舞
沒辦法 在台灣現在的媒體生態下 大概這樣才能快速獲的注意
附上照片是阿美族 季. 拉黑子陳列在台東史前博物館的作品
其上有一首新詩 名之為”舞者” 對於豐年祭中舞動不歇的舞者有很生動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