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你今天帶領一個表演團體 假設是合唱團好了  受邀出國表演  到德國

你會安排什麼樣的曲目? Brahms? Schubert? 別傻了 一兩首展現誠意還說的過去

以此為主體  大概會被冷漠以對

想像King’s Singer整個半場都是中文歌的情況吧?  我大概會奪門而逃..

什麼樣的作品與音樂可以代表台灣的獨一 特殊與珍貴?

毫無疑問 台灣的南島語族--原住民

 

六年前一個大學合唱團  受邀到德國科隆 馬可教堂演出

從接到邀約開始  這個團的指揮老師就一直在構思該表演什麼曲目

除了幾首中文歌 德文歌 與台灣民謠以外  最後決定以接近一個半場篇幅演出原住民作品

除了 莊春榮 老師編寫的山海歡唱等合唱作品以外 更決定向原始的價值挑戰

直接展演部落的歌舞!

因為表演的是一個西方編制下的合唱團  演出的音樂最好是複音音樂

另外  也希望同時在舞台上展現原住民的舞蹈

在此考慮下   布農的古謠其實最接近四個聲部的合唱團  但其變化與自由度

難以紀錄成西方的五線譜  對一個漢人團體來說實在有學習上難度

而阿美族即興對位式的歌謠 也有同上的問題  其實也比較適合小團體

如果是阿美族的豐年祭歌舞  音樂上的學習比較可以掌握

但那炫目多彩且極耗體力的舞蹈又是一大課題

後來  我們把目光轉向鄒族(Tsao)

 

鄒族又分北鄒與南鄒  除了居住於高縣桃源鄉一帶的南鄒以外

還有位居於阿里山  最為人熟知的北鄒 保留了較多的語言 文化

當年演出的那套歌舞團結祭  其實有點像是集合北鄒各祭典音樂舞蹈的作品

像是一開始的Homeyaya 是來自每年七八月間 舉行的小米收穫祭(Homeyaya)

而接續的Miyome (亡魂曲) Nakumo (勇士曲) Eyao(送神曲) 等等

則是來自現在每年215都會舉辦的戰祭(Mayasvi)

其實在過去  戰祭並不是每年舉辦的祭儀

必須是遇到Kuba (會所, 鄒族男子的聚會所)整修或視小米收穫祭之情況才會舉辦

在戰祭中的儀式與音樂 架構上有點像西方彌撒 也分成固定部分與視情況增減的可變部分

鄒族的音樂最特殊之處即是他們完全四度 完全五度的和聲架構

Homeyaya為例  下面是宣示效果的第一句  35 065 13 532 13 55…(maitan'e no tiu nu)

第二部份進入下方的旋律33 321 2.3 253 33 321 2.3 2…

以下是另一聲部                 11 165 5.6 516 11 165 5.6 5 紅色字體是低八度

這裡要說的是  所謂四度或五度 都是後來再用西方的樂理回頭套在原住民音樂上

什麼是所謂: 音唱的不準才是準!?

其實這些和聲都差一點點  但這就是迷人之處

透過特殊的腔調 天生特殊的共鳴 再產生特殊的聲響

這決不是完全照譜學習學的來的  非得有一番深刻的認知才可能將此和聲之美忠實呈現!

而團結祭的舞蹈則是呈現屬於山的民族特有的沉穩  展露出鄒族人個性中的穩重內斂

如果 看過Homeyaya開始的仰頭望月那個動作   吟唱著maitan'e no tiu nu

真會被那崇敬的畫面深深震撼

 

多年前在德國的那場演出  我沒有參加

當年團員為了這場演出  上過數堂原住民文化與音樂的課

也曾一同遠赴文化園區接受文化服務員的指導

甚至在抵達歐洲之後  仍把握每個練習的機會 在每一個教堂前的廣場即興排練起來

演出當日 當德國人看著穿著原住民服飾上台的團員時  台下是一陣騷動  討論聲不斷

等到聲音漸歇  領唱者唱出Mai tane..

空氣瞬間因專注 震撼而凝結的感覺  指揮說他永遠無法忘記

那晚的掌聲 很久很久

近來原民團體頻頻受邀出訪  但一個傳統合唱團膽敢演出這樣的曲目還真是空前

團員的驕傲是因為自己的努力終有收穫  更大的一部份是來自這台灣文化的獨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yosensei 的頭像
    kyosensei

    My Foolish Heart

    kyosens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