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 改編原住民的合唱作品越來越多
但少有一個團願意認真將音樂會一個半場的節目完全給原住民作品
我們已看到太多節目單上驕傲的寫著…文藝復興之夜 探討巴洛克..二十世紀以降現代音樂
坦白說 我們不得不承認 原住民音樂是音樂會中常用來炒熱氣氛的..
(不過 像合唱或弦樂四重奏等等 則是一些”國際會議”用來彰顯水準用的…)
把原住民樂曲放在結尾 或在一些較不嚴肅的音樂會上演出
反正只要大聲 吶喊個幾句 很容易博得掌聲!
團員 指揮會為了演出文藝復興時期或黑人靈歌 而下苦功鑽研
倒是不常聽見有合唱團會為了一首原住民作品去了解它的背景
常聽見有些樂界人士 指責演出風格不對 不像舒伯特 沒有味道..
不知其棒下的原住民作品 甚至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 願不願意被以同樣標準檢驗?
以大概是演出頻率最高的山海歡唱來說 到底什麼樣的唱法才是山海歡唱!才叫忠實呈現?
有些人可能會說 當然以太魯閣族的 莊春榮 老師的錄音或演出版本為依據 也許某種程度是
在我看來 山海歡唱是上帝的作品!
這是一首擷取各族歌謠 而 莊 老師只在極少數地方做音符更動 因著巧妙的組合而成的作品
所以忠於原譜的山海歡唱必須來自於對曲中各族音樂的出處 背景 原意有充分的了解
難嗎? 不難! 在於要不要做..
而我前一篇提的大學合唱團當年就做到了
在寒假德國回來後 他們再將曲目擴充
紮紮實實的在當年的年度音樂會排上一個半場的原住民曲目
當年的團員早已四散 我寫這些純粹留下記錄
比較遺憾的是 我最喜愛的山海歡唱版本很難重現
這個感觸很像我寫在”從阿巴多馬勒第六的得獎看柏林愛樂聲音的改變”中對此組合不在的感慨
重現的難度似乎還高於阿巴多加柏林愛樂顛峰期的音樂!
記錄那麼多回憶 其實主要想講”山海歡唱”這首歌
以在中段佔了極大篇幅的”歡呼”部份為例
Hu hu wa! Kasa kasa yana, bura bura yana, 這裡其實是來自卑南族年祭前的報佳音片段
在部落中還伴隨著聲音類似編鐘的樂器敲打的聲響
Hu hu hu! Tuma nanu, sunda dawkavn, Tada huabim. ( BUNUN 布農族 )
這裡是屬於布農族Malastabang 報戰功
男姓族人以工整的四言 (Tu-ma na-nu) 加上一些振臂的動作闡述自己的英勇事蹟
而女性族人則圍繞在一旁 肢體輕躍表示附和
接下來的wis! wis ! wis ! wis ! 是模仿口簧琴的聲響 常見的表演是單純發出氣聲
倒不如強調wis的wi 再加上吹奏口簧琴動作 讓此處更像是口簧琴的聲響
歡呼後 接下來是在前一篇講過 布農的三和弦 Amina Bunun
這幾小節 我只在當年那個大學團聽到近似部落的泛音
Amina是”所有”的意思 Bunun是布農語中人或自稱的意思
所有的人啊 一起來吧 一起進入最後結尾的高潮!
之後出現的是排灣 鄒族 泰雅 阿美各族的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 這裡的阿美旋律是來自奇美部落豐年祭
阿美豐年祭的歌謠有一特色稱之為Call and response (應答)
由領唱發聲 接著是之後的群眾附和
山海歡唱中Call: I yeyan hoyeyan, Response: ho huy ha hai ......
1 1 6 6 21 1 56165 3 32 1
而且這裡的call是由女高音負責
原始旋律中 剛好相反 Call: ho huy ha hai, response: I yeyan hoyeyan
而且一如之前提過的 豐年祭的歌舞是以男性為主體 call當然是由男性負責
如果演唱中加上部落中右腳頓地 抬頭 揮臂的動作 就可抓到原始旋律中精神抖擻的二拍子精髓
某種角度看 台灣島上的各族音樂無疑是另ㄧ首大型的山海歡唱
各自有不同的特色 無意間結合在一起卻又無比相合 實是造物主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