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週五的用心看台灣節目來到了屏東的泰武鄉 一個排灣部落
其中也介紹了泰武國小的古謠傳唱隊
當天的演出 沒有意外…還是那麼傑出! 雖然事前 朱 老師很客氣的說表現沒有很好
不同於情歌 屬於婚禮或祭儀的曲目 似乎就得透過群體來演唱才令人感動
當晚我在這群小朋友的歌聲中聽到很強的內聚力
這樣的力量我想是來自專注 一致的目標與對歌曲的通曉
當晚 朱 老師提到自己不懂五線譜 用自己VuVu教他唱歌的方法教小朋友唱
也提到原住民的歌謠透過五線譜反而易將歌聲限制在一個框架
這個問題幾年前那個大學團(見前文) 在練唱一些改編原住民合唱曲時就曾經歷過
如果要完全照譜來 那麼古調原有的聲韻與自由氣息就會不見
聽起來反而像另一首歌了…
但在團體之中 如果沒有一個依循 默契不夠的話反而很容易錯亂
其實 朱 老師應該要覺得很驕傲 因為他用的方式就是千百年下來
祖先傳承文化與歌謠的方法
不同於漢文化的文字紀錄 原住民的文化傳承依賴口傳
這樣不會比較不精確嗎? 不過同時應該要問的是.. 文字紀錄就比較好嗎?
我曾經對版本眾多的原住民神話及古調感到困惑 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
但是…什麼是正確的文化.. 正確的歷史? 而且 為什麼我們只能有一種說法?!
藉由掌握歷史解釋權者之手寫下的歷史就是真相嗎?
口傳文化, 藉由代代相傳 每個人都是文化形塑的參予者
在傳講的過程中 可以因為感受的不同 而在其中有所增添
最後反而形成各式各樣 各具特色的版本
每個人都是紀錄者 都是創作家
其中的差異 反而是各家見解與智慧的展現
換個角度看 口傳文化的多元不更令人珍惜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